【部品改裝】避震篇 - 正叉倒叉詳細介紹

2025-08-28

說起電單車前避震,要分辨何謂「正Fork(正叉)」與「倒Fork(倒叉)」其實很容易,不過很多車手對兩者的了解往往停留於「貴與唔貴」的分別。本文為大家清楚解釋兩者的結構、力學表現、優缺點與適用車型,幫助大家睇車時可以一步到位揀選到最適合自己配套的愛車。


分辨兩種避震結構


所謂「正」與「倒」,不是指好與壞,而是粗幼管的位置不同。正Fork(Conventional Telescopic Fork),即傳統避震,其較幼身的鍍鉻內管在上方,較粗的外管在下方,車軸主要連著下方的外管。駕駛時遇上震動,避震會由下而上伸縮。

至於倒Fork(USD Fork),其實就是把前者「倒轉」,粗的外管在上方,幼的鍍鉻內管在下方,直接連著前軸。上下運動時,避震由上而下伸縮。這個簡單的「顛倒」,令車的重量分布與剛性路徑完全不同,也就帶來不同的動態、操控與保養特性。



兩者差異:剛性、非簧質量與制動穩定


扭轉剛性(抗扭曲能力)
倒Fork把大直徑、粗身的外管固定在三角台之間,受力路徑短而粗壯,抗扭曲能力更強。激烈制動或高速入彎時,受惠於較強的剛性,其轉向精準度自然較高;尤其配合上寬胎與輻射卡鉗的跑車,其優勢更加明顯。相反由於正Fork的粗管在下方,三角台夾住的主要是幼管,其抗扭力自然較弱。

非簧質量
非簧質量越低,避震越能迅速追隨路面,抓地與舒適性越好。由於倒Fork把較重的外管留在上方,下方跟著輪胎郁動的幼身內管相對較輕,理論上更有利於在顛簸路面駕駛時的貼服性。傳統正Fork由於下端較重,對細碎顛簸的反應較慢。

制動俯仰與支撐性
俯仰多少,主要看彈簧與避震的阻尼設定,由於倒Fork的整體剛性高,制動時前端變形少,駕駛時路感會更乾脆;正Fork則偏向柔一點,正常通勤速度下更利於吸震、駕駛感較舒服,但在連續重煞、高速駕駛時反應會較慢,感覺像「坐船」一樣。


保養角度


油封滲漏的風險與後果
由於兩種避震都靠油封(Fork Seal)阻隔泥水與Fork油,不過倒Fork的儲油位在上方,一旦油封爆裂,油會順勢流下,甚至噴到煞車碟與胎面,存在安全風險,這時候便要立即召喚拖車;至於正Fork通常是慢慢滲出,雖然同樣要維修,但或許可「捱」多一段路去車房維修。



耐用程度
另外,由於倒Fork把幼內管放在下方,更靠近地面與前胎,被沙石打中時會更直接,內管的鍍鉻面被打花就很容易磨蝕油封;由此越野車一般會標配Fork護套。相反正Fork的內管在上,離地較遠,同等條件下較不易被沙石打花。



維修成本與難度
同級別產品,倒Fork多半搭配更複雜的筒閥、分離功能等高規配件,零件與工時更貴。正Fork結構較為簡單,零件也較平,所以多數是通勤用車型的標準配置。


外觀與改裝:升級「倒Fork」注意事項


外觀,確實是倒Fork的重點加分位,視覺重心低、戰鬥感強,型格上的確「無得輸」。不過車主升級前要注意以下事項。例如車的幾何(Offset、Trail、前叉長度)、三角台夾徑、軸心直徑、卡鉗座(徑向/軸向)、泥擋位姿,全都作計算。只換前叉卻不配合幾何與制動系統,轉向時駕駛感可能變得怪異,甚至令制動效率下降,這類複雜又影響安全的調整,最好是交給專業車房處理。


兩種避震的優勢與缺點


倒Fork最明顯的價值在於高剛性與較低的非簧質量帶來的精準與穩定性,在高速、重煞、連續彎、粗糙路面高速段都有優勢。缺點也同樣也更直接,更貴、更敏感、爆油封時更危險、下管也較易被石擊花。至於正Fork的賣點是成本低、維修易及耐用,正常駕駛時舒適自然,在市區通勤、低中速、爛路慢遊有相當優勢;缺點是高速駕駛時抗扭不足、重煞支撐與路感分辨度較差。


兩種避震適用車型


超級跑車、運動街車、越野車,大多採用倒Fork,因高速與運動型騎乘需要前端剛性與穩定;越野時站立駕駛也受惠於高抗扭性,所是市面上的越野車大多清一色是倒Fork,因為駕駛時落地衝擊大、剛性需求高。不過一定要配護筒與勤保養,否則泥石對下管與油封會很易造成破壞。


入門街車、通勤車、復古與巡航的原廠多數配備正Fork,因價錢友善,坐姿靠放鬆,車主亦多數追求舒適為主。自動波綿羊亦多為簡化的伸縮前叉或單側結構,較高階的跑羊可能配小口徑倒Fork。


如果追求速度或玩山,倒Fork、卡鉗與三角台套件是合理的升級配置;如果純追求視覺升級,不過駕駛風格以慢遊為主,倒不如投資在優質輪胎、煞車系統更好。

無論是提升動力的改裝,還是延長愛車壽命的保養,每一步都需要專業指導與操作。26King作星級車房深知每位車主的需求,可為大家提供專業方案,在部件選擇到保養維修上全面保障車友的騎行安全與樂趣。如果對升級改裝或保養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聯繫我們